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非物质文化遗产


西路秦腔

[ 信息发布:本站原创 | 发布时间:2013-05-06 | 浏览:3921次 ]

西路秦腔

西路秦腔,又称“西府秦腔”或“西路梆子”乃是“西音”、“秦声”之遗风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来的。西路秦腔是由宝鸡、天水一带的小曲、民歌、晋戏、傩戏、佛曲与流行于周至、眉县一带的“周至腔”、流行于扶风、武功、兴平、礼泉、乾县一带的“礼泉腔”(即武功腔、康王腔)融合而发展而来的具有地域色彩的地方戏曲。

西路秦腔的音乐唱腔为板腔体结构。板式有一板三眼,一板一眼,有板有眼,无板无眼四种;板头有大板(慢板)、蹲锤(塌板)、紧大板(紧拦头、三锤拦头)、阴司板、二板(二六板、摇板)、拉锤(大起二六板)、潦子(尖板)、二倒板、倒板序、浪头带板、七锤板、垛板、大起板、双锤板、滚板等。唱音分苦音、花音两种,其中阴司板、滚板有苦音无花音,大板苦音有伤寒调;终板分齐板、留板、砸板、黄板、歇板等。西路秦腔唱音因受西府地方方言俗语的影响,主施音,稍与中路秦腔不同,唱正调。西路秦腔所用曲牌大约有耳百余曲,常用者六十余个。它分弦索曲、唢呐曲、海笛曲、笙管曲、昆曲、锣鼓、干唱几种。文场面以二胡为主,板胡为副,另有笛、三弦;武场面大锣、戏锣、搧子、铰子、暴鼓、干鼓、板子和桄桄;另有长喇叭,在开场、收场或演出中长鸣,以加强气氛和渲染力。

西路秦腔的表演程式有督马、拉架子、搜唱、磨锤、踏三锤、滚蹁、小动作组合(像旦角开门、进门、做针线活等)。武功程式有大刀、枪、棍、剑、鞭、鐗、短刀、及各种技巧、小型武打动作。演员基本功有腰腿功、势子功、架子功、髯口功、翎子功、帽翅功、靴子功、水袖功、云步、跪步、采跷等;其表演特技有耍牙、吹火、转腿叉、鞭扫灯花、五鞭三转腿、鞭扫背旗、空中等椅、跑马、打秋、骑骆驼等。

西路秦腔独有剧目大约一百一十余本,初考最早藏本一百四十本,另有各路秦腔交流剧本一百多本。西路秦腔传统剧目多为历史体裁,其次是神话、民间生活故事,还有一些升仙道化、敬神戏,主要演出于神、社、乡会专场。西路秦腔有神戏、连台本戏、套本戏等集中奇特的演出形式。

西路秦腔发展到清末民国初年,共有四大班,八小班,七十二个奈何班。尽管这些班社成立有迟有早,规模有大有小,但都是专业的,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。

西路秦腔戏剧作家有明代文学家、戏剧家康海,明代“华庆班”创始人张附翱,清代戏剧活动家王炳。西路秦腔著名演员有明代女演员王兰卿,清代男旦武吉子,清末民国初年黄谋娃,民国时期魏巨才、侯烈、邓金钟、张太、司东计、戴荣、唐二瓜、朱宗莲,还有1956年赴省演出获奖演员李嘉宝、魏甲合、孙双钱、张德明、张太荣等。

目前,西路秦腔仅在皮影、木偶班社中保留。西路秦腔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刘耀邦、张新华、王新民等几个老艺人还掌握部分西路秦腔的唱腔了。掌握西路秦腔音乐的乐队基本没有了。